银行闹“钱荒”?
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飙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高达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
而回顾2009年以来银行短期资金市场,在2010至2012年间曾出现过几次资金紧张情况,但一般是在年末、季末和春节等时期,并且七天回购定盘价突破8%都很少见。因此,6月20日这一现象,意味着金融市场流动资金出现暂时短缺现象。
6月23日,工商银行一次原本正常的系统升级,导致全国部分网点自助系统短时期无法使用。但在金融市场流动资金暂时短缺背景下,这一系统故障不免被网民猜测为“银行差钱”。随后,工商银行公开对客户致歉,才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
针对坊间广泛流传的银行闹“钱荒”,记者联系了郑州几家银行相关人士,他们对该话题大都讳莫如深并婉拒采访。
但是各家银行间却展开了“抢钱大战”,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等各种优惠揽储手段层出不穷。郑州某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10万元钱存一年,利率上升到顶,并额外赠送礼品。也有银行通过存款返现金的方式吸引客户,每存一万元钱可以返还几十元不等的现金。
也有银行通过赠送礼品或返还现金的方式,说服客户短时期内不要支取账户存款。
“建行的客户经理这几天给我打了几次电话,劝我在这段时间能不取款就不要取款,他们会送些礼物。”省直某单位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原来只在年终岁尾会接到这类电话。”
为了吸纳资金,各家银行还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并降低购买门槛。“各银行近期突然推出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高得有点离谱,这在之前很少见。”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颜先生向记者感叹:“近来手机上收到很多来自银行的理财产品广告,其收益率确实比较诱人。”
记者实地走访了郑州几家银行,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短期理财产品屡见不鲜。“银行对短期资金的饥渴”表现明显,“银行想通过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获取更多流动性资金。”郑州某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坦言。
但所谓的“钱荒”仅指银行流动资金暂时短缺,而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总体上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据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
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由此看来,“钱荒”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同时,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6月25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月20日回落592个基点。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银行真的缺钱吗?
说银行闹“钱荒”,让人有点想不明白。究其原因,央行的解释是:“受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
其实,银行业流动资金出现波动一般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在每年的6月和12月份,银行业往往面临着月末和季末的双重考核,是资金需求高峰期。虽然6月份所谓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似乎有些严重。6月20日当天,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款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经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而越线即为高利贷。
在以往,央行通常会在此时通过注入部分资金干预市场,以平抑资金价格。“这让不少金融机构对央行有了依赖,认为央行始终会对整个市场托底,央行也因此被戏称为‘央妈’。”有关专家指出,“而针对此次银行流动性资金短缺,央行初期并未出手,这让很多银行始料未及,因未能及时、足额准备好本月到期资金安排,导致所谓的‘钱荒’出现。”
而央行初期坚持不救市则意味深长。“是要银行更审慎地对待风险控制,改进流动性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事实上,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有专家指出,其实银行并不缺钱,所谓“钱荒”背后是一些银行对利润的过分追逐,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弊端。据一位银行人士透露,某银行通过发行收益4%—5%的理财产品获得资金,然后再以8%—9%的收益以同业存款的方式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家银行再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信托项目。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银行间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银行的重点、甚至核心业务。他举例说,银行通过同业拆借(指金融机构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以很低的成本(比如3%)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在其他市场(比如影子银行)获得更高收益(一般高达10%—30%)。这种运作,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所谓的“钱荒”也会随之而来。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总方向,金融机构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有关专家说。
对楼市有啥影响?
银行闹所谓的“钱荒”,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对资金密集、高负债率的房地产业而言,“钱荒”的影响尤为人们所关注。在网络论坛及微博上,网友就“钱荒”会否导致“楼市崩盘”、“房价拐点”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其实,受银行股领跌及“钱荒”可能持续的影响,地产板块6月24日全天大跌逾7%,134家上市房企中除中国武夷及4家停牌的公司外,其余129家上市房企的股价集体下跌,其中包括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在内的27家房企跌停,103家房企的跌幅超过5%,龙头万科大跌8.79%。
据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信贷、预售款及自筹资金。
有专家认为,如果流动性控制紧张,下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到位情况并不乐观,可能会倒逼房地产企业调整销售和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市场博弈转向。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说,如果“钱荒”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由于银行利率偏高,导致购房成本增加以及需求下降,开发商在销售回款上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再加上开发贷款比较难获得,开发商这个时候会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压力,此时,只有适度让利才可以激活销售。因此,年内尤其是年底这个阶段房价可能会下跌;但是,房价下跌的幅度不会太大, 应该以基本抵消利率上涨的幅度、可以刺激销售量增加为度。
张宏伟还指出,房价降不降还要看楼市供求关系,目前总体上一线城市供不应求,二线城市相对健康,三、四线城市则有供大于求的风险。
有专家指出,“钱荒”有可能会使房地产行业重新洗牌。在资金上,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影响程度较小,但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房企面对银行信贷收紧、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上升的难题,或许会面临经营困境。
因此,专家也提醒,要预防下半年部分小型房企资金链断裂可能带来的社会隐患,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关于“钱荒”对楼市的影响,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则认为,所谓的“钱荒”是一个噱头,是炒作出来的概念,“房价不会降,反而会涨,这是我一贯的观点”。“首先住房是有能力购买者的刚性需求;其次,房企并不缺钱,来自银行的贷款在其资金来源中比例并不大。”陈宝存向记者分析:“龙头房企融资渠道较为多元,中小房企本来就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如此,何来所谓‘钱荒’对楼市的影响?”
而据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今年万科、恒大、富力、华润等十大标杆房企融资额度已达380亿元,接近2012年全年413亿元的融资额。同时,内地房企寻求海外发债融资的热情不断高涨,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初,已有27家上市企业发债融资人民币759亿元,较2012年全年的发债融资规模多25%。
对首套购房者而言,“‘钱荒’可能会增加个人房贷的难度,并且利率优惠也基本取消,但影响并不大,我们的业务量及个人房贷申请目前都还正常。”郑州某房屋中介公司的赵经理说。
“所谓‘钱荒’对楼市的影响短时期内尚不明朗,同时资金流动状况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因此,认真对待房地产运行中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金融风险,才是务实之举。”有专家指出。